比亚迪加码大模型,AI定义汽车新时代来临?

据晚点Auto报道,比亚迪近期已成立先进技术研发中心,下设AI实验室、AI超算开发部、大数据平台部等部门,旨在加码AI和大模型的投入,为智能驾驶、智能座舱、双模(Dual Mode,DM 技术)等核心业务提供算力和技术支持。

比亚迪的先进技术研发中心是其汽车新技术研究院的一级部门,智能驾驶、智能座舱、双模业务是研究院的三大核心业务,也是比亚迪汽车的重要技术平台。这些业务部门配备有开发、产品、应用等相关团队。

比亚迪智能技术研发中心

对于比亚迪和王传福这样的传统制造业出身的企业而言,大模型算得上一门跨界生意。尽管比亚迪并非以智能化立足的新能源品牌,但从其最新的技术突破来看,它正在积极拥抱智能化。

从2024年起,比亚迪在智能化方面的投入和应用明显增加。其智能化业务经过多次调整,目前已基本完成整合,预示着接下来将全面发力。

然而,与比亚迪早期在电动化领域的单打独斗不同,如今的大模型上车已经吸引了众多玩家参与。近年来,多家车企都将大模型作为重要卖点,包括长城、吉利、长安等传统车企以及蔚来、小鹏、理想等新势力车企,甚至科技大厂如百度、阿里、华为、腾讯等也都在布局大模型。

大模型批量上车的需求比预期来得更快,原本预计还有两年左右的缓冲期,但身处高度同质化竞争的主机厂已经等不起。

从2023年开始,基于大模型能力的智驾战在新势力间已经展开。特斯拉、华为、理想、小鹏、小米、极氪等智驾玩家,都进入了“车位到车位”的竞争场域。当下,汽车行业正从“软件定义汽车”迈向“AI定义汽车”的新拐点。

目前,大模型上车主要有两个方向:一是人机交互,二是智能驾驶。

我们时常误认为,厂商们所宣传的大模型上车,既指人机交互,又指智能驾驶,事实上这两者毫不相关。能做好人机交互的,不代表能做好智能驾驶,反之亦然,因为模型之间的底层原理根本不一样。

以智能驾驶为例,智能驾驶大模型属于判别式AI模型,也就是所谓的“端到端模型”。判别式AI模型的基本原理是从大量的训练数据集中学习并总结,从而预测数据的标签。

而人机交互则是生成式模型,与ChatGPT、文心一言等属性一致,其侧重于生成新的数据,主要运用于智能座舱。

鸿蒙智行

为什么要先分类?因为车企的技术路线并不相同。有些车企的大模型上车,主角是智能座舱,有些车企的大模型上车,主角是智能驾驶。了解这点后,我们再来分析车企的发展路径,就会更加清晰。

以大众汽车集团为例,在CES 2024上,大众宣布未来将部署Cerence Chat Pro AI大模型,用于增强车载语音助手的交互能力和理解能力,但此举与智能驾驶并无直接关系。

宝马和奔驰同样选择在智能座舱发力。宝马集团基于亚马逊Alexa大语言模型,打造全新一代BMW智能个人助理,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;奔驰则展示了全新的MB.OS车机系统,其搭载的全新虚拟助理利用生成的人工智能和专有的AI大语言模型,用以提供更自然的语音反馈和对话。

而特斯拉、小鹏等车企则选择以智能驾驶为发力点。特斯拉是全球率先将“端到端智驾大模型”量产上车的车企,小鹏汽车也宣称实现了“端到端智驾大模型”的量产。

很显然,特斯拉、小鹏等车企的“大模型”,与大众、奔驰、宝马的“大模型”,有着本质区别。

在了解了大模型上车的不同技术路线后,我们再把视角转回比亚迪。

王传福在谈自动驾驶时强调,“我是搞战略的”。在2024比亚迪梦想日中,王传福再次强调,智能化不止是智能座舱、智能驾驶,智电融合的整车智能才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正确方向。

这意味着,现有的由不同供应商采购组装的智能化系统,由于无法联动,无法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,同时也会导致舱驾算力无法共享,浪费算力资源。

王传福的言下之意是,比亚迪在智能化方面将再次实施“垂直整合”。这也意味着比亚迪对智能化的重视和投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。

比亚迪智能技术研发中心

王传福也毫不掩饰,直言:“要实现整车智能,必须站在企业战略层面布局,做到全栈自研垂直整合,才能让所有系统联动融合。”

从比亚迪的一系列动作来看,其确实展现了智能化的决心。尽管比亚迪在智能化方面仍处于赶超过程,但其通过垂直一体化和规模效应打造的成本优势,使其在智能化领域具有竞争力。

智能化这一战不会太久,决赛点或在2025年。让我们拭目以待,期待比亚迪在智能化领域的更多突破。

25年1月7日,CES(国际消费电子展) 2025 即将盛大开幕,雷科技报道团将全程报道,敬请关注。

CES 2025